1958年,张治中、郭沫若因“长沙焚城”发生笔战,最终郭沫若道歉
当天晚上,张治中因事务繁忙,直到凌晨才得以休息。然而,未等他入睡,副官便来报:“城内已发生火灾。”张治中惊醒,急忙派人查看,发现长沙市内已有三四处起火。火势迅速蔓延,通讯也逐渐中断。经过一番调查,张治中才得知,原来是警备司令部与警察局误传日军已近,便草率地开始放火。但实际上,日军距离长沙仍有两百多里,长沙外围还驻扎着10万国民党军队,情况远未达到焚城的程度。
这场突如其来的大火不仅造成了大量无辜民众的伤亡,还导致长沙城内人心惶惶,局势更加紧张。尽管张治中并非纵火的直接责任人,但作为省主席,他依然无法推卸责任。蒋介石因此亲自飞抵长沙处理此事。警备司令与警察局等主要负责人被枪决,张治中则被免职,但保留职务。令人更加痛心的是,周恩来等共产党人士的住处也受到波及,周恩来一度险些丧命于火灾之中。
“长沙焚城”事件对张治中产生了深刻的心理影响。大火所带来的巨大损失和那些无辜生命的丧失令他内心十分自责。火灾后的长时间里,张治中的情绪低落,深陷于对这一事件的愧疚之中。随着抗战胜利,国共两党关系愈发紧张,张治中对这种局势感到无奈,于是主动请求调任至中央陆军军官学校任教,远离战场和政治斗争。
1949年,随着国民党在战场上屡败,张治中被任命为国民党和谈代表,前往北京与共产党进行谈判。那时蒋介石已经下野,李宗仁希望与共产党划江而治,然而共产党的立场截然不同,谈判最终破裂。虽然张治中原本打算返回南京,但毛主席和周恩来亲自接见他,并劝说他留下,在北京继续工作。经过深思熟虑,张治中最终决定留下来,加入了新中国建设的行列,并成为了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。
20年后的1958年12月,郭沫若在《人民文学》上发表文章,其中提到长沙焚城的事件,并指责张治中和潘公展试图为自己争取功劳,甚至将周恩来的安全置于险境。张治中看后气愤不已,他认为这些说法充满了主观偏见和误解,便写信给郭沫若进行辩驳。两人通过书信展开了激烈的争论。
张治中本来打算将此事告知周恩来,但深思熟虑后决定通过信件直接与郭沫若沟通。尽管如此,周恩来很快得知此事,中央统战部也要求郭沫若进行更正。张治中在信中强调,起火当晚,他和陈诚住得非常近,大家都处于深睡之中,不可能有扣车的情形发生。而且,他当天晚上还和周恩来通了电话,约定第二天一起用餐商讨事项,根本不存在误导周恩来的情况。张治中还指出,潘公展在火灾发生前几天便已前往沅陵县,因此与这次焚城事件无关。
郭沫若收到信后,也进行了回信,继续为自己的观点辩护。经过数轮信件往来,二人之间的辩论愈加激烈。直到1959年1月18日,郭沫若第二次回信时表示:“您的信实在是宝贵的史料……”不久后,郭沫若与张治中在一次活动中见面,专门向张治中道歉,握手言和,表示愿意承认并纠正自己的错误看法。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可以看泰剧的app
广州日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