世界杯2022是哪个国家_国足世界杯出线 - dtfyjq.com

  • 首页
  • 北京世界杯
  • 世界杯新秀
  • 世界杯16强名单

最新发表

  • 淘宝短信验证码收不到?有哪些解决办法?
  • HeroSiege英雄攻城新手快速练级攻略
  • 在哪里查看淘宝开的店铺,快速找到店铺位置
  • 《快手直播伴侣》语音播报设置方法
  • 微信群功能是什么? 微信最新版群工具功能详解
  • 耳麦和耳机的区别有哪些 耳麦和耳机对耳朵的伤害哪个更大
  • 鸣潮椿养成材料一览
  • 情人节送多少朵玫瑰花
  • 日语词库
  • 如何判断是不是刀把户型户型

友情链接

Copyright © 2022 世界杯2022是哪个国家_国足世界杯出线 - dtfyjq.com All Rights Reserved.

数列详解

世界杯新秀 · 2025-10-15 13:07:15

前言

本来这篇文章是不会诞生的,因为在我眼中,数列本应是一个很简单的知识点,很多常见的数列本应作为常识而众人皆知,但最近在偶然情况下发现很多人竟然都没听说过斐波那契数列,例如一位姓王的同学……

于是这篇文章就诞生了,博主搜罗大量论文文献,网站详解,综合于此,旨在一文讲透初中大部分数列知识。

对数列的认识

定义

数列(sequence of number),是以正整数集(或它的有限子集)为定义域的一列有序的数。数列中的每一个数都叫做这个数列的项。排在第一位的数称为这个数列的第 \(1\) 项(通常也叫做首项),排在第二位的数称为这个数列的第 \(2\) 项,以此类推,排在第 \(n\) 位的数称为这个数列的第 \(n\) 项,通常用 \(a_n\) 表示。——引自百度百科

从这段文字中,我们需要认识很多熟悉的概念。

项:即数列中的每一个数

项数:数列中项的个数

首项:数列的第一项

尾项:也称末项,数列的最后一项(注意:很多的数列项数为 \(+\infty\) ,即无穷数列,此时并没有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尾项,多数时候尾项只针对于一个数列被我们所研究的区间段的最后一个)

表示

数列常用{}来表示,例如{0,1,2,3,4,5…}可表示自然数列。

有人会说,这不就是集合吗?

这种说法便是大错特错的,数列的表示方法和集合是有本质性区别的,最明显的区别就是数列具有顺序性。

举个例子:

{1,2,3}和{3,2,1}可以表示同一个集合,但却表示了完全不同的两个数列,这便是数列的顺序性。

另外,数列中的数不具有集合的互异性,也就是说,数列中可以出现相同的数。

再如:

{0,1,0,1,0…}就是一个合法的数列,但不能称之为一个集合,因为其中含有相同重复出现的数。

性质

数列的规则性

除了上述提到的顺序性和可重复性,数列还有一个重要的性质,即规则性

注意,这是数列的学习中最重要的一个内容。

对于一个数列,他通常会存在一个规则,也就是用于计算每一项值的方法,若不存在这样的一个规则,那这个数列的研究大概率是没有任何价值的。

例如:

对于一个公差为 \(2\) 的等差数列{1,3,5,7…}(也就是正数奇数数列):

我们便可以轻而易举的得出其适用的规则是:从 \(1\) 开始,每项加 \(2\)。

注意我的用词——规则是,而有时候,会表述成一个规则是,这表示并不是唯一的规则,一个数列一般给出形式是带有省略号的,我们在无法确定数列中的全部元素时,规则有时并不只有一个(但上述例子已经指明是确切的奇数数列,所以规则确实是唯一的)。

例如数列{3,5,7…},这只是一个普通的数列,并没有过的进行描述,言外之意就是:

这个数列若继续往后写,可以写成{3,5,7,11,13,17,19…},这时对这个数列的规则就可以表述成除了 \(2\) 以外的所有素数,但如果他继续写成了{3,5,7,9,11,13,15…},是不是就又变成了我们所熟知的正数奇数数列,只不过不包含数字 \(1\),这可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数列。

因此,数列的规则不具有单一性,所以最好说:"数列的一个规则是",而不要说:"数列的规则是" (除非我们知道那规则是唯一的正确规则)。

数列规则的表示

通项公式

对于这个规则,我们需要用一个公式来表示他,一般是一个含有 \(n\) 的代数式,\(n\) 就表示任何一项的序数,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通项公式。

通项公式是我们研究数列的得力助手,对于一个数列,只要推导出了他的通项公式,就可以较为轻易的求出他的许多信息。

还是例如我们的正数奇数序列:{1,3,5,7…}

他的规则是:从 \(1\) 开始,每项加 \(2\)。

那我们用含 \(n\) 的代数式可以把上述规律表示为:\(a_n=2n-1\),

这便是通项公式。

递推公式

递推公式不如通项公式实用,甚至我感觉有很多人都没有听过这一名词,但从某些角度,递推公式也是不可缺少的。

为什么这么说呢,因为递推公式具有更普遍性,凡是有通项公式的数列,都会有其递推公式,但没有通项公式的数列,有的也会有递推公式,注意,也不是全部,有些数列的规律性不明显,也没有递推公式,例如我们所熟知的素数数列{2,3,5,7,11,13…}

那么什么是递推公式呢?如果一个数列的第 \(n\) 项与它前一项或几项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式子来表示,那么这个公式叫做这个数列的递推公式。

实践出真知,著名的斐波那契数列的递推公式就可以表示为:\(a_n=a_{n-1}+a_{n-2}\) (注意,其实是片面的,详细请在“常见数列详解”见)。

而他的通项公式却是:

\(\begin{align} {a_n =\frac{1}{\sqrt{5}}\left[\left(\frac{1+\sqrt{5}}{2}\right)^{n}-\left(\frac{1-\sqrt{5}}{2}\right)^{n}\right]} \end{align}\)

所以,在一些特定的数列中,递推公式表示会简便一些,但要明白一点,递推公式靠人力是无法求出一些较大的值的,所以常需借助计算机辅助,这一性质,就注定了递推公式的实用性远不如通项公式。

基本运算

数列的基本运算,常见的有两种:求和与求第 \(n\) 项

求和

这个运算十分暴力,就是将数列中的元素都加起来的和。

求和分为求全部和、求区间和、求级数。

这里我们不得不提一下数列的分类。

数列按照元素个数,可分为两类:有穷数列和无穷数列,这一概念非常好理解,一个数列若项数为 \(+\infty\),则称其为无穷数列,否则为有穷数列。

我们常用符号 \(\sum\) 来表示数列的求和运算,读作Sigma,这个符号的意思就是”加起来“,我们可以用一张图来了解一下该符号的使用:

再举一个例子:

给出一个数列 {\(a_n\)} 为{2,4,6,8,10…},此时:

\(

\begin{align}

p = \sum_{n=2}^5{a_n} = 4+6+8+10 = 28

\end{align}

\)

该式即表示求数列中第 \(2\) 项到第 \(5\) 项的和,即 \(a_2+a_3+a_4+a_5\)。

虽然可能比较难以理解,但由于实用性不是很高,就不再说了,想深入了解的可以自行查找资料

全部和

而求和的运算中,求全部和只能针对与有穷数列,也非常简单,这里不做过多解释。

级数

级数这一概念非常有趣,这个词的解释就是无穷个有规律的项的和,即无穷数列的所有元素之和我们称之为级数,注意,这个词听起来好像是一个数列的名字,但其实它是指数列的和。

一个无穷数列的级数可以表示为:

\(

\begin{align}

p = \sum_{n=1}^\infty{a_n}

\end{align}

\)

级数可以分为两种,即收敛性级数和发散性级数。

收敛性

通常情况下,级数并没有一个可计算的值,但一些级数的总和非常趋近于一个有限值,这类级数便能叫做收敛的。

举个例子,数列\(\left\{ \frac{1}{2},\frac{1}{4},\frac{1}{8},\frac{1}{16}… \right\}\)

这个数列非常神奇,我们用一张图来表示一下这个数列的来源:

这个数列的和便是:

\(

\begin{align}

p = \sum_{n=1}^\infty{\frac{1}{2^n}} = \frac{1}{2} + \frac{1}{4} + \frac{1}{8} + \frac{1}{16} … = 1

\end{align}

\)​

有人可能已经看出来了,结合这个数列的实际意义,假设大正方形面积为 \(1\) ,那么这些小的矩形面积之总和会无限的趋近于 \(1\)​。

发散性

这个便比较常见了,若一个数列并不收敛,级数便叫做发散的。

就例如一个很普通的自然数列{1,2,3,4…},它的级数就很难用一个有限的值来表示,而是接近于 \(+\infty\)。

像这类发散性的级数,非常之常见,故它的级数也没有太大的研究价值,便也不过多赘述了。

区间和

这便是求和部分的重点内容了,因为如果题目中给定一个数列,求全部和和级数一般是不现实的,在考试题目中,最常见的就是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求和,这一部分会在后面的“常见数列详解”中提到。

在题目中,通常会给定一个数列 {\(a_n\)} ,若将这个数列的第 \(i\) 项记作 \(a_i\) 的话,给定两个整数 \(l\) 和 \(r\) ,要求 \(a_l\) 到 \(a_r\) 的区间和,用符号语言表示:

\(

\begin{align}

p = \sum_{n=l}^r{a_n}

\end{align}

\)

至此,求和部分结束。

求第 \(n\) 项

这亦是一个重点考题,从考察频率上看,甚至要多于求和部分。

但是,这一部分也非常简单,就一个要点:推导出通项公式。

若一个数列并没有通项公式,那求第 \(n\) 项便会难上加难,一般来说不会轻易考察。

我们来举一个例子详细说明一下如何求第 \(n\) 项。

再例如正数奇数数列(老演员了):{1,3,5,7……}

通项公式轻易可推导为 \(a_n=2n-1\)

则求第 \(n=5\) 项时,可表述为:\(a_5=2\times 5 -1 = 9\)

则第五个奇数是 \(9\) ,是不是非常简单。

总的来说,求第 \(n\) 项,就是将对应的 \(n\) 值代入通项公式求值。

引申一下,那如何求一个数 \(n\in\) {\(a_n\)} 在数列的第几位呢,即若给定一个数,保证他处于数列中,那他在这个数列的第几位呢?

也很简单,列一个方程就好了,例如我要求 \(201\) 在正数奇数数列中的位置,就将 \(a_n\) 用 \(201\)代替列出方程求解就好了:

\(

\begin{align}

a_n = 2n-1 \\ 201 = 2n - 1 \\ n = 101

\end{align}

\)

即说明,\(201\) 处在第 \(101\)​ 位。

那么求第 \(n\) 项部分到此为止,进入更为实用的常见数列详解部分。

常见数列详解

等差数列

定义

这无疑是我们在数列的学习中最重要的数列,也是最为常见的数列,例如自然数列,奇数数列,偶数数列……

一般形式表示为{a,a+d,a+2d,a+3d…}。

下一个定义:等差数列就是相邻两项之差为常数的数列,该常数称为公差,这一定义可用递推公式表示为:\(a_n - a_{n-1} = d(n \ge 2)\),\(d\) 为常数。

简单的说,就是从第一个数开始,每次加一个等值,直到永远(所以说,等差数列一般是一个无穷数列)。

通项公式

一般有三种表示形式(实用程度依次递减):

\(a_n = a_1 + (n-1)d\)

\(a_n = pn + q\)

\(a_n=a_m + (n-m)d\)​

这里提供给一种较易理解的推导方式:

以该数列 {\(a_n\)} 为例{3,5,7,9…}:

先知道其公差 \(d\) 为 \(2\) (十以内加减法不会就不用学习本文章了),求出当\(n = 1\) 时 \(d\times n\) 的值为 \(2\),与 \(a_1\) 作差为 \(3 - 2 = 1\),所以通项公式即可表示为 \(a_n = 2n + 1\)。

其中 \(n\) 的系数 \(2\) 即为公差,后面加的 \(1\) 就是与第一项作的差。

计算公式

有些人小学或许还听说过求末项公式,求公差公式等等,但其实完全没必要记这些,因为都可以利用通项公式计算,而且效率可能更高,真正需要记忆的,是以下列出的这些。

求和

表示为:

\(

\begin{align}

\sum_{k=0}^{n-1}{(a + kd)}=\frac{n}{2}(2a+(n-1)d)

\end{align}

\)​

推导这个公式很有意思,首先,我们设数列的和为 \(S\),则 \(S = a + (a+d)+…+(a+(n-2)d)+(a+(n-1)d)\)

接下来,我们运用加法交换律(这不至于不会吧?)将 \(S\) 反着加一遍:\(S = (a+(n-1)d)+(a+(n-2)d)+(a+d)+a\)

将两次的结果相加得到

\(S\)

\(=\)

\(a\)

\(+\)

\((a+d)\)

\(+\)

…

\(+\)

\((a+(n-2)d)\)

\(+\)

\((a+(n-1)d)\)

\(+\)

\(S\)

\(=\)

\((a+(n-1)d)\)

\(+\)

\((a+(n-2)d)\)

\(+\)

…

\(+\)

$(a+d) $

\(+\)

\(a\)

\(2S\)

\(=\)

\((2a+(n-1)d)\)

$+ $

\((2a+(n-1)d)\)

$+ $

…

$+ $

\((2a+(n-1)d)\)

\(+\)

\((2a+(n-1)d)\)

会发现最后的结果每一项都是一样的!!

所以:

\(

\begin{align}

2S & = n(2a+(n-1)d) \\ S & = \frac{n}{2}(2a+(n-1)d)

\end{align}

\)

或许有人看不懂,那这个公式也可等价于高斯求和公式,即首项加末项的和乘项数的积的一半:

\(

\begin{align}

Sum = \frac{(a_l+a_r)\times (l-r+1)}{2}

\end{align}

\)​

这个就不给予推导过程,因为基本人人都会,属于小学必学知识。

求中项

我们先给出一个定义,若 \(a\),\(b\),\(c\) 三个数按这个顺序排列成等差数列,那么 \(b\) 叫 \(a\) ,\(c\) 的等差中项,而 \(a\),\(b\),\(c\) 成等差数列的充分必要条件是\(b=\frac{a+c}{2}\)​,这一公式也称之为等差数列中项公式。

等差数列公式也可以表示为: \(a_n = \frac{a_{n-1}+a_{n+1}}{2}\)。

这就是说,在一个等差数列中,从第\(2\)项起,每一项(有穷等差数列的末项除外)都是它的前一项与后一项的等差中项。

我们给出一道例题:

我们在 \(2\) 和 \(6\) 之间插入一个数 \(A\) ,可以使{2,A,6}构成一个等差数列,请求这个数 \(A\)。

我们可以很轻松的求出:

\(

\begin{align}

A= \frac{2+6}{2} = 4

\end{align}

\)​

等比数列

定义

等比数列是指从第二项起,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比值等于同一个常数的一种数列,这个常数叫做公比,注意等比数列首项不能为零,公比也不能为零,递推公式可表示为 \(a_n = a_{n-1} r\)。

等比数列一般形式为:{\(a\),\(ar\),\(ar^2\),\(ar^3\),\(ar^4\)…}

其中 \(a\) 是首项,\(r\) 是项与项之间的比,即公比。

通项公式

求通项公式时,我们就可以观察一下,发现等比数列每一项都由两个部分组成,即每一项都是第一项的值与一个常数的次方的积组成,即可以表示为 \(a_1\) 与 \(r^k (k\in N^{*})\) 的乘积,经观察得出,\(k\) 与 \(n\) 的关系是 \(k=n-1\) ,所以通项公式便是:\(a_n=a_1r^{n-1}\)

计算公式

求和

若一个等比数列 {\(a_n\)} 的首项为 \(a_1\) ,公比为 \(r\),则有:

\(

\sum_{k=0}^{n-1}{(ar^k)}=\left\{

\begin{aligned}

& na_1(r=1)\\

& a_1\left( \frac{1-r^n}{1-r} \right)(r \ne 1)

\end{aligned}

\right.

\)

我们来推导一下,

若一个等比数列 {\(a_n\)} 公比 \(r\) 为 \(1\) ,则会发现该数组为{a,a,a,a…} ,即所有项都相等且都等于首项,所以求和公式为:\(S_{a_n} = na_1\)。

而当 \(r \ne 1\) 时,我们仍然利用类似于等差数列求和推导方法:

首先,我们设数列的和为 \(S\),则 \(S = a + ar+ar^2+…+ar^{n-2}+ar^{n-1}\)

接下来,将 \(S\) 乘 \(r\):\(Sr = ar+ar^2+ar^3+…+ar^{n-1}+ar^{n}\)​。

你或许会注意到,\(S\) 和 \(Sr\) 很像,于是将他们相减:

\(S\)

\(=\)

\(a\)

$+ $

\(ar\)

\(+\)

\(ar^2\)

\(+\)

…

\(+\)

\(ar^{n-1}\)

$ -$

\(Sr\)

\(=\)

$- $

\(ar\)

$- $

\(ar^2\)

\(-\)

…

\(-\)

\(ar^{n-1}\)

$- $

\(ar^n\)

\(S-Sr\)

\(=\)

\(a\)

\(+\)

\(0\)

+

\(0\)

\(+\)

…

\(+\)

\(0\)

\(-\)

\(ar^n\)

会发现最后中间的项全部互相抵消。

所以对最后减去的结果变形:

\(

\begin{align}

S-Sr &= a-ar^n \\

S(1-r) &= a(1-r^n) \\

S & = a \left( \frac{1-r^n}{1-r}\right)

\end{align}

\)​

这便是我们要推导的公式了。

求级数

当且仅当在无穷等比数列中,此时 \(n\) 不断趋近于 \(+\infty\) ,所以若当 \(r < 1\) 时,\(r^n\) 便逐渐趋近于 \(0\),这很好理解,当一个数乘一个小于 \(1\) 的数时便会缩小,例如 \(10 \times 0.1 = 1 < 10\),所以乘无穷个的话,就会趋近于零,此时求级数公式便是:

\(

\begin{align}

\sum_{k=0}^{\infty}{(ar^k)} = a\left( \frac{1}{1-r}\right)

\end{align}

\)

实际应用

要利用等比公式,这里有一个非常经典的论题,即 \(0.\dot{9}\) 是否等于 \(1\)。

我们可以来证明一下,看这一个等比数列 {\(a_n\)} 为{0.9,0.09,0.009…}。

我们可以发现,这个数列首项 \(a_1\) 为 \(0.9\) ,公比 \(r\) 为 \(0.1\)(即每次缩小十倍)。

同时我们也惊奇的发现,这一无穷数列的级数便为 \(0.\dot{9}\),这很好理解。

但若我们利用等比数列求级数公式进行计算:

\(

\begin{align}

\sum_{k=0}^{\infty}{\left(0.9\times 0.1^k \right)} & = 0.9\left(\frac{1}{1-0.1}\right) \\

& = 0.9\left(\frac{1}{0.9}\right) & = 1

\end{align}

\)

可见, \(0.\dot{9}\) 确实等于 \(1\)。

斐波那契数列

注意这是本文章之重点,也是写本文章之初衷(请回顾前言)。

定义

斐波那契数列就是这一数列:{0,1,1,2,3,5,8…}

即为下一项为上两项的和,注意,只有这一数列是斐波那契数列,满足该规律但不是这一数列的,只能称之为类斐波那契数列。

按照这些数为边长画正方形,便可以得到斐波那契矩形:

故斐波那契数列数列之别名之一又叫做黄金分割数列。

同时,数学家斐波那契是运用兔子繁殖来引入该数列的,便也可以叫做兔子数列。

我们来介绍一下这一问题:假定一对大兔子每月能生一对小兔子,且每对新生的小兔子经过一个月可以长成一对大兔子,具备繁殖能力,如果不发生死亡,且每次均生下一雌一雄,一开始有一对小兔子,问一年后共有多少对兔子?

我们可以通过列表来解决:

时间(月)

0

1

2

3

4

5

6

7

8

9

10

11

12

幼兔(对)

1

0

1

1

2

3

5

8

13

21

34

55

89

成兔(对)

0

1

1

2

3

5

8

13

21

34

55

89

144

总兔(对)

1

1

2

3

5

8

13

21

34

55

89

144

233

注意看,总兔的对数是不是就是我们熟知的斐波那契数列?

我们再给出一个数学函数定义,也可看作其递推公式:

\(

Fib(n)=\left\{

\begin{aligned}

& 0 \left(n = 0\right)\\

& 1 \left(n = 1\right)\\

& Fib(n-2)+Fib(n-1) \left(n > 1\right)

\end{aligned}

\right.

\)

通项公式推导

斐波那契数列的通项公式在前文就已经提到过了,我们再来认识一下。

\(\begin{align} {a_n =\frac{1}{\sqrt{5}}\left[\left(\frac{1+\sqrt{5}}{2}\right)^{n}-\left(\frac{1-\sqrt{5}}{2}\right)^{n}\right]} \end{align}\)

虽然他看起来很麻烦,但是我们还是得证明一下,注意,博主确实只是一个初三学生,没有能力自己推导,只能借鉴他人思路,希望原作者理解(但绝不是照搬)。

我们先从递推公式入手吧:

\(

\begin{align}

F(n) = F(n-1) + F(n-2)

\end{align}

\)

它也可以看作:

\(

\begin{align}

F(n) = aF(n-1) + bF(n-2)

\end{align}

\)

可以确定的是,当 \(a = b = 1\) 的时候,就是斐波那契数列,那我们就可以先求出这个式子的通项公式。

先将等式两边同时加上 \(xF(n-1)\)

\(

\begin{align}

F(n) + xF(n-1) & = aF(n-1) + bF(n-2) + xF(n-1) \\

& = (a+x)F(n-1) + bF(n-2) \\

& = (a+x)F(n-1) + (a+x)\frac{b}{a+x}F(n-2)\\

& = (a + x)\left[ F(n-1) + \frac{b}{a+x}F(n-2)\right]

\end{align}

\)

我们再引申出一个新的数列,\(G(n) = F(n)+xF(n-1)\),我们发现必然能够找到一个常量 \(x\), 使得这一新数列是一个等比数列,且公比为 \(a + x\),则有(说实话,这步博主自己推完都难以理解)

先有新数列得出以下两式:

\(

\begin{align}

G(n) = F(n)+xF(n-1)

\end{align}

\)

\(

\begin{align}

G(n-1) = F(n-1) + xF(n-2)

\end{align}

\)

又因为等比数列的后一项等于前一项乘公比得出下面式子:

\(

\begin{align}

G(n) & =G(n-1) \times (a+x)\\

& = (a+x)(F(n-1)+xF(n-2))

\end{align}

\)

再结合之前的推出:

\(

\begin{align}

G(n) = F(n)+xF(n-1) = (a + x)\left[ F(n-1) + \frac{b}{a+x}F(n-2)\right]

\end{align}

\)

最后联立方程:

\(

\begin{align}

(a + x)\left[ F(n-1) + \frac{b}{a+x}F(n-2)\right] &= (a+x)(F(n-1)+xF(n-2)) \\

\frac{b}{a+x} &= x \\

x^2 + ax - b &= 0

\end{align}

\)

带入求根公式求根:

\(

\begin{align}

x_1 &= \frac{-a-\sqrt{a^2+4b}}{2} \\

x_2 &= \frac{-a+\sqrt{a^2+4b}}{2}

\end{align}

\)

当\(a = b = 1\) 的时候就分别等于:

\(

\begin{align}

x_1 &= \frac{ - 1 - \sqrt{5}}{2} \\

x_2 &= \frac{- 1 + \sqrt{5}}{2}

\end{align}

\)

根据等比数列的前项和后项的关系\(\frac{a_n}{a_{n-1}}=r\)​:

令公比 \(r = a+x\) 即可知:

\(

\begin{align}

\frac{F(n)+xF(n-1)}{F(n-1)+xF(n-2)} = r

\end{align}

\)

累乘起来:

\(

\begin{align}

\frac{F(n)+xF(n-1)}{F(n-1)+xF(n-2)} \times

\frac{F(n-1)+xF(n-2)}{F(n-2)+xF(n-3)} \times …\times

\frac{F(2)+xF(1)}{F(1)+xF(0)} \\

= \frac{F(n)+xF(n-1)}{F(1)+xF(0)} = r^{n-1}

\end{align}

\)

再令 \(p = F(1) + xF(0)\)得出:

\(

\begin{align}

F(n) + xF(n-1) = r^{n-1}(F(1)+xF(0)) = r^{n-1}p

\end{align}

\)

再通过上面的方法,引入一个变量 \(y\) ,使得 \(F(n)+yr^n\) 是一个公比为 \(-x\) 的等比数列,等式两边同时加上 \(yr^n\):

\(

\begin{align}

F(n) + xF(n-1) & = r^{n-1}(F(1)+xF(0)) = r^{n-1}p \\

F(n) & = -xF(n-1) + r^{n-1}p \\

F(n) + yr^n & = -xF(n-1) + r^{n-1}p+yr^n \\

F(n) + yr^n & = -x \left[ F(n-1) + \frac{r^{n-1}p+yr^n}{-x} \right]

\end{align}

\)

于是便得出

\(

\begin{align}

yr^{n-1} = \frac{r^{n-1}p+yr^n}{-x}

\end{align}

\)

同样累乘起来:

\(

\begin{align}

\frac{F(n)+yr^n}{F(n-1)+yr^{n-1}} \times

…\times

\frac{F(1)+yr}{F(0)+y}

= \frac{F(n)+yr^n}{F(0)+y} = (-x)^n

\end{align}

\)

我们计算一下 \(y\) 的值,等式两边同时除去 \(r^{n-1}\) 得到:

\(

\begin{align}

y & = \frac{p+yr}{-x} \\

& = - \frac{p}{x + r} \\

& = - \frac{ F(1) + xF(0)}{2x + a}

\end{align}

\)

最后化简累乘的结果,再带入所有算完的值进行求解就能得到:

\(

\begin{align}

F(n) & = (-x)^n \times (F(0)+y)-yr^n \\

& = (-x)^n \frac{2x+1-x-1}{2x+1}+\frac{x+1}{2x+1}(x+1)^n \\

& = \frac{(x+1)^{n+1} - x^{n+1}}{2x+1} \\

\end{align}

\)

\(

\begin{align}

{F(n) =\frac{1}{\sqrt{5}}\left[\left(\frac{1+\sqrt{5}}{2}\right)^{n}-\left(\frac{1-\sqrt{5}}{2}\right)^{n}\right]}

\end{align}

\)

完结撒花~

后言

这篇文章对于一个即将面临中考的初三学生来说,绝对可以称得上鸿篇巨制了,总码字量达到了一万三千字符左右,历时 \(8\) 天,每天平均工作时长可达 \(5\) 个小时,查阅资料近 \(20\) 篇,其中不乏有一些文章推导过程对于初中生来说太过简略,需要自己重新推导,可谓呕心沥血之作,希望可以帮到大家。


还不知道财务报表包括哪些?五分钟学会财务报表分析及编制方法!
《抖音》1551是什么梗